組紐(組ひも / 組ひもディスク),日本传统工艺,虽然均为编织工艺,但分为三种不同的形态:「角打ち紐」、「平打紐」与「丸打紐」。
组纽最早的出现,源自佛教东渡日本,最开始的用途为捆扎经卷的配件,之后,逐渐运用其它的领域。镰仓时期作为礼服的装饰品,武士时期,组纽绳索则被用作固定武士盔甲上的铁块,之后运用到日本武士刀之上,让武士更容易握稳武器。
明治时期,武士文化开始衰落,组纽成为和服中微小却不可或缺的部分。
时至今日,组纽主要被用于装饰和服腰带(帯)和羽织的流苏,而情侣间同配戴红色组纽,象征着“至死不渝的爱”…因而尽管逐渐式微,但仍然是日本文化与工艺中的一部分。
通过日本艺术家多田牧子的创作组纽和成品的精美图片,让我们一起了解組紐工艺。
组纽工具:
随着技术和设计渐趋复杂,组纽不久便需编织工具辅助。 绳索制造商开始采用“丸台”:由四个支架来支撑,拥有圆形顶盖的木制机架;看起来就像微型凳子。 加重线轴名为“タマ(tama)”,与用作平衡的细袋分别悬挂在绳索两端。
另一种形似编织机的扁平机架则为“高台”,一直改良发展至江户末期。
无论使用任何工具,组纽的基本材料为丝线。
组纽工艺编织而成的工艺品,有着不同的形状与色彩,以及不同的用途。
关于多田牧子:
1970年毕业于日本女子大学服装系,2003获得京都理工学院博士学位,目前是京都理工大学兼职讲师,出版过多本编织相关书籍。
参考:
http://jpninfo.com/tw/34920